——调研第二天:平鲁区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2017年7月8日早晨八点,历史文化学院长城沿线社会经济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首先驱车来到了来到了位于平鲁区交界村的一座堡寨。经调查发现,此地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堡寨已被当地村民圈地耕种之用,只留夯土城墙。调研过程中有在堡寨旁居住的年轻女子出入,与其攀谈,女子略有迷茫,并不知晓他们养羊的“土墙”为明朝遗留。由此也可见,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泊。
刘伟国老师与2015级历史系学生刘子芹
九点左右,调研团队来到了晋蒙边界的窑子上村。当地村民苏大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耐心的讲述了,窑子上村的风土人情。并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了当地特色的石圈窑。旱井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村民运用水窖,储存雨水,弥补了部分用水的不足,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正午时分,调研团队来到平鲁区文物保护单位少家堡。一同进入其中,探寻保护现状。少家堡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河谷,拥有3层围墙。四周山上,目测范围之内之少有五座烽火台。队员们感受回忆起当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景。领队老师,历史文化学院杨永康教授认真的为队员们分析了,每一层围墙在当时的用途。同时,队员们也发现了两座石碑,记载着为整修庙宇作出了贡献的民众。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七敦村,与当地村民展开交流。领头的大爷姓侯,大家都说他见过大世面,他自然也成为了我们的向导。他介绍:我们七敦村,有七座烽火台,因此叫七敦村。同时啊,我们村周围和村内也有五座庙,分别是关帝庙,观音庙,马王庙,龙王庙和武当庙。当年十分的繁荣。
刘伟国老师与侯大爷攀谈
听过侯大爷的介绍,队员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关帝庙,但是保护现状缺十分的不乐观。主殿与戏台已经半坍塌,院子里杂草丛生。侯大爷讲以前这个戏台呀,特别灵验,村里缺水,闹旱灾,在这唱台戏,立马就下大雨。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端。这句话足以看出,当年关帝庙在当地村民心中的分量。
进入半坍塌的主殿,里面的情形更让人心揪,里面供奉的关帝已经无处寻踪。墙上的壁画一半依旧可见,一半已经化为尘土。“以前我小时候,这庙特别好看,但是后来集体化,这就成了队里的仓库,集体化结束以后,这就成了无人管理的地方,也就破坏成了现在的样子。以前这里头供的是泥胎的关帝。”侯大爷解释道。经过一番观察,队员们纷纷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渠道,对现存的壁画进行保护。壁画描绘了关羽成为人们信仰的过程,画中部分人物有鎏金薄片镶嵌,价值极高。随后,在侯大爷的指引下,队员们爬上了当年明朝与蒙古人贸易的马市。
最终在了解过平虏卫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以后,调研团队驱车离开平鲁区,奔赴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