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中国古代史(民族融合团队)辽金元明清民族融合考察顺利进行
2025-07-07

2025年7月1日至5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代史教研室(民族融合团队)20名教师前往河北、内蒙古多地,开展了辽金元明清民族融合专项考察。此次考察途经张家口、正蓝旗、多伦、巴林右旗、巴林左旗、赤峰、宁城、承德等地,参观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迹与博物馆,旨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化教师团队对辽金元明清民族融合的认识,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7月1日,考察团前往了草原与中原交流往来的重镇张家口,首先参观了张北县的元中都博物馆。该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元中都的历史文化,是研究元朝陪都建筑规制与宫廷生活的重要窗口。其后前往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化古城,参观了拱极楼、清远楼与镇朔楼等明代建筑。回到张家口市区,参观大境门长城与张家口堡。大境门素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是张库大道的起点。张家口堡则是张家口城市的起源地,堡内的古街古巷、庙宇商号,见证了晋商在北方地区的商业繁荣和民族交流。

7月2日,考察团在实地踏查元中都宫城遗址后,前往正蓝旗与多伦县考察。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是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地,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官署等遗迹,对于研究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具有极高的价值。附近的元上都博物馆内,陈列着上都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多伦山西会馆由山西商人于清乾隆十年(1745)创建,是山西商人在多伦诺尔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融合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多伦汇宗寺曾经是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宗教中心,在此举行的多伦会盟加强了清廷与蒙古各部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统一。

7月3日,考察团赶赴巴林右旗与巴林左旗。第一站参观辽庆州白塔,该塔通高73.27米,是我国现存辽代砖塔中保存最好、浮雕最精美的一座,它体现了辽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佛教文化的繁荣。第二站前往辽太祖陵,参观了祖州石房子与太祖纪功碑楼遗址,推进了对辽代陵墓制度与契丹民族文化习俗的认识。第三站前往辽上京遗址,参观了辽上京博物馆、乾德门遗址、西山坡佛寺遗址、北塔、南塔与真寂寺石窟。上京是契丹建国后营建的第一个都城,皇城与汉城南北并立的做法反映了辽代的民族政策,为此后众多少数民族都城的建设提供了样本。

7月4日,考察团抵达赤峰,先后参观了红山文化博物馆、赤峰博物馆与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对当地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山戎文化、辽金元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下午前往宁城,参观了辽中京博物馆与大明塔、小塔、半截塔等三座辽金砖塔。中京城是辽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市布局以中原都城为蓝本,其位置在燕山北麓,便于与中原沟通,众多宋代名臣都曾出使至此,见证了宋辽政治文化的交往。其中大明塔是辽中京遗址内的代表性建筑,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的古塔。

7月5日,考察团的最后一站抵达承德避暑山庄,这里是清朝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山庄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景观特色,也见证了清廷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此次考察让古代史教研室的教师们收获颇丰。教学方面,教师们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融入到古代史教学中。研究方面,考察为教师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北疆历史文化的机会。他们将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资料,继续在教学和研究领域深入探索,为推动辽金元明清历史和民族融合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图片:中国史教研室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