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下午4点,在主楼三层会议室举办了“河汾讲堂”青年论坛系列第12期(总第151期)。本次讲座的题目为《近代西北非”吉哈德运动“的背景与内在逻辑》,由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张歌老师担任主讲人,尉佩云老师为讲座主持人。来自历史学专业的数十名老师与众多学生聆听了讲座。
张歌老师首先对“吉哈德运动”的意思做了解释,随后介绍了本次所讲的西北非“吉哈德运动”为一场绵延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数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并建立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接着张歌老师介绍了西北非“吉哈德圣战”的历史背景,随着公元1591桑海帝国被摩洛哥打败后西北非进入了动荡的局面,原有的贸易路线受到影响,随着稳定的农业社会瓦解,游牧民族的入侵也加剧了社会动荡。在经历社会动荡后出现了改革的呼声,穆斯林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并且领导了运动。
随后张歌老师讲述了非洲圣战运动的过程以及具体发展例证,解释了圣战发生背后的古典传统渊源(马格里布外部传统和西非帝国内部传统以及苏菲教团的组织系统)、当代渊源(18、19世纪经济基础变化带来的政治上层结构变化,富拉尼人的东迁效应,外来经济、技术因素影响)。最后张歌老师对西北非吉哈德运动做了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要注意到它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进步意义以及留给后代的遗产,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到它的残酷行为以及晚期排斥西方改革的趋势。他认为西北非吉哈德运动是18、19世纪伊斯兰社会面对西方冲击之下所作出的种种改革中的一部分。
在张歌老师一个多小时的讲述完成后,尉佩云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场的师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相关问题有原教旨主义导致的“我者”和“他者”极度分化带来的恐怖运动,“吉哈德运动”与罗姆苏丹国家分裂后的地方政权的联系程度,“吉哈德运动”对西非伊斯兰化的促成意义等等。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河汾讲堂”完满落下帷幕。
(供稿:贺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