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姓名:郝平
最终学位:博士学位
职称:教授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h68p@163.com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社会史、灾害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等
二、个人简介
郝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
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城文化生态研究院院长、山西省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山西省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日本东京国际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社会史、灾害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等。
近年来,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3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著13部,点校古籍3部。著作《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荣获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三、学术论文
[1]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述略》,《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 李蓉蓉、郝平:《试论综合大学的通才教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 王建国、郝平:《近代士人职业流动述略》,《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4] 王建国、郝平:《近代女子职业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人口亡失情况》,《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社会史析论》,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 郝平:《也谈山西“丁戊奇荒”之原因》,王先明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
[8]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并发灾害述略》,《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
[9] 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时限和地域》,《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10] 胡英泽、郝平:《“跨区域研究”的区域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综述》,《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1] 郝平:《浅析山西“丁戊奇荒”的受灾强度》,行龙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12] 郝平:《旱灾与民众心态——从“丁戊奇荒”中山西民众的行为看其心态》,侯甬坚主编:《西部地区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13] 郝平:《论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4] 郝平:《<退想斋日记>所见抗战时期沦陷区民众生活》,《史林》2005年第4期。
[15] 郝平:《龙祠水利与地方社会变迁》,《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South China Research Resource Station Newsletter)2006年第43期。
[16] 郝平:《传说、信仰与洪洞乡村社会——兼及大槐树移民的文化认同》,《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又收入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国际会议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
[17] 郝平:《近代太原县的灾害与基层社会》,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
[18] 郝平:《“丁戊奇荒”中的永济灾情与社会应对》,行龙主编:《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 郝平:《罂粟与毒品:一个乡绅眼中的民国山西烟祸》,《民国研究》2007年秋季号。
[20] 郝平:《晚清赈灾的经验研究及其理性关怀》(书评),《读书》2008年第6期。
[21] 郝平、周亚:《“丁戊奇荒”时期的山西粮价》,《史林》2008年第5期,又收入郑起东,史建云主编:《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2] 郝平、韩晓莉:《中国近代社会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3期。
[23] 胡英泽、郝平:《如何研究山西的区域社会史?》,《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4日。
[24] 郝平、韩晓莉:《中国社会史研究: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12日。
[25] 郝平、曹雪峰:《明代大同地区的移民、屯垦与环境》,安介生主编:《边界、边地与边民——明清时期北方边塞地区部族分布与地理生态基础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26] 郝平:《从历史中的灾荒到灾荒中的历史——从社会史角度推进灾荒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27] 郝平:《力禁“花田”重农桑——李用清“丁戊”救荒活动考察》,《古今农业》2010年第2期,又收入欧阳恩良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8] 郝平、曹雪峰:《水土保持:大泉山典型的塑造》,《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0期全文转载)。
[29] 郝平、董海鹏 :《碑刻所见1695年临汾大地震》,《晋阳学刊》2011年第2期。
[30] 郝平、翟军:《丁戊奇荒之晋豫比较——以豫为中心的考察》,《开封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1] 郝平、王燕萍:《山西革命根据地接生方法的改进》,《中华医史杂志》2011年第4期。
[32] 郝平、曹雪峰:《抗战前夕山西水灾与民众救济——以民国二十二年阳曲县为例》,《古今农业》2011年第4期。
[33] 郝平:《“劫富济贫”与“保富安贫”——光绪初年大饥荒中山西官员救荒思想的分歧与争论》,《山西档案》2011年第6期,又收入高岚,黎德化主编:《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34] 行龙、郝平:《山西农村调查报告(1)——平遥县道备村——2009年12月》,弁纳才一译,(日)《日本海域研究》第42号,2011年版。
[35] 行龙、郝平:《山西农村调查报告(2)平遥县道备村——2010年7月》,弁纳才一译,(日)《金沢大学经济论集》第31卷第2号,2011年3月版。
[36] 郝平:《山西省柳林县集体化时期梯田建设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37] 郝平:《山西省农村调查报告——2010年7月·8月·12月,山西省P县の农村》,《东京学芸大学纪要》(日本)2012年第63集。
[38] 郝平:《集体化时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时代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5月31日(《新华文摘》2012年第18期全文转载)。
[39] 郝平:《走进“丁戊奇荒”的历史现场》,《中华读书报》2012年06月27日。
[40] 郝平:《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煤矿业发展》,《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
[41] 郝平:《嬗变与坚守:近代社会转型期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
[42] 郝平、董海鹏:《嘉庆二十年平陆地震后的朝廷与地方官——以<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9期。
[43] 郝平:《明蒙军事冲突背景下山西关厢城修筑运动考论》,《史林》2013年第6期。
[44] 郝平:《1928-1929年山西旱灾与救济略论》,《历史教学》2013年第11期。
[45] 郝平、郝丽娟:《国家的介入: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研究——以山西省道备村为例》,谭宏、徐杰舜主编:《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46] 郝平:《晚清民国晋中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初探——基于晋中地区契约文书的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47] 郝平、李宇:《勒价抑买还是族内救济?——基于清代晋西北地区亲族间土地买卖契的考察》,《山西档案》2015年第2期。
[48] 郝平:《集体化时期山西省平遥县道备村年终结算制度》,《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49] 郝平、刘晓琴:《“抗战与山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学术讨论会评述》,《史志学刊》2015年第6期。
[50] 郝平:《抗战的山西与山西的抗战——
论山西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51] 郝平:《小谈清代山西民间契约的搜集整理》,《博览群书》2015年第11期。
[52] 郝平:《解放战争时期老区土改与乡村社会变化——以太行解放区为中心的考察》,《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
[53] 郝平:《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建设与改造》,《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54] 郝平:《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粮食危机及应对》,《安徽史学》2016年第6期。
[55] 郝平:《“丁戊奇荒”山西碑刻辑录》,《社会史研究》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
[56] 张文瀚、郝平 :《近代山西分家析产行为探析》,《社科纵横》2016年第4期。
[57] 郝平:《从家庭纠纷之讼看清前期地方官的司法审判——以<牧爱堂>相关案例的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58] 郝平:《山西票号的书信经营——对光绪十六年日昇昌京师分号一封残信的解读》,《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59] 郝平、乔新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7期。
[60] 郝平、张玮:《商业明信片及其史料价值——以20世纪二十年代山西寿阳谦瑞益商号为例》,《史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
[61] 郝平:《晚清民国清徐县王氏家族分家析产初探》,《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论点摘编)。
[62] 行龙、李怀印、郝平等:《集体化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开放时代》2017年第5期。
[63] 郝平:《明清大地震与晋南地区的城市重建》,杨学新,郑清坡主编:《海河流域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
[64] 郝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建设在山西抗战中的历史经验》,《学术论丛》2018年第4期。
[65] 郝平、李宇:《契约所见清代山西土地价格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论点摘编)。
[66] 郝平:《党建为山西抗战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0日。
[67] 郝平:《集体化的农田水利建设》,内山雅生编著:《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的展开》,株式会社御茶的水书房,2018年。
[68] 郝平:《PBL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69] 刘伟国、郝平:《南太行地区堡寨村落的形成和特点——以沁河流域的窦庄村和郭裕村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70] 郝平、董竹馨:《清初地方官贪腐原因与政府应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1期。
[71] 郝平:《明清山西商人与河北正定商业——以正定山西会馆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3期。
[72] 郝平、白豆 :《也谈灾荒史研究中的山西民间文献利用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73] 郝平、杨波:《明清河北境内山西商人会馆的历史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5期。
[74] 郝平:《清乾嘉时期山西土地交易契约选录》,《社会史研究》第七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75] 郝平、杨波:《庙宇与村庄:关帝庙在明清乡村社会的性质与作用——基于高平地区关帝庙现存碑文的探讨》,《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
[76] 郝平:《民国绥远鼠疫传播与防治的经验》,《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3月3日。
[77] 郝平:《<丰歉年略>:晚清山陕两地粮价变动与民生图景》,《史志学刊》2020年第2期。
[78] 郝平:《太行古堡》,《山西老年》2020年第3期。
[79] 郝平:《深挖善用文化资源 兴晋富民助推转型》,《山西日报》2020年6月16日。
[80] 郝平、魏春羊:《1928-1929年绥远鼠疫的突发与政府防治——以绥远临时防疫处为中心》,《近代中国》2020年第1期。
[81] 郝平、白豆:《婚书所见民国灾荒背景下的山西婚姻(1912-1937)》,《福建论坛》2020年第7期。
[82] 郝平:《文化遗产视角下太行古堡的文化与价值》,赵沂阳主编《太行古堡》,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
[83] 郝平:《走向田野,深入民间——郝平教授访谈》,收入闵祥鹏、张龙主编:《黎元为先: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未来》,三联书店,2020年。
[84] 郝平:《中国古典区位论思想的深翻:安介生先生的古代山西区位价值研究评述》,《学术评论》2020年第4期。
[85] 郝平:《长城景观遗址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山西日报》2020年11月3日。
[86] 郝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防灾救灾工作的成就与经验》,《社会史研究》第九辑,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
[87] 郝平:《中国村落发展史视野下的传统村落历史固有价值》,《地方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
[88] 郝平:《清代太行山乡村庙宇变迁与村庄中心的转移——以山西高平王庄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89] 郝平:《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业救灾中的技术推广》,《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1期。
[90] 张玮、郝平:《庙宇空间下的明清华北灾害信仰与乡村社会整合——以昭泽王信仰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91] 张瑶、郝平:《基于地方史资源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12期。
[92] 郝平:《笔胜宝剑 文耀火花》,《太原日报》2021年6月28日
[93] 郝平:《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5日。
[94] 郝平:《持续深化党史研究 凝聚教育的磅礴力量》,《党史文汇》2021年第4期。
[95] 郝平、张文瀚:《杂税转正:民国时期山西契税的征稽(1912-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4期论点摘编)。
[96] 魏春羊、郝平:《“庙”“学”共融:清末民国乡村庙宇改建学校研究——以山西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8期。
[97] 白豆、郝平:《清代一个山西商镇的民间赈灾史——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例》,《安徽史学》2021年第6期。
[98] 郝平:《上党银号及其上党票考述》,孙建国主编:《战时金融与冀南银行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99] 郝平:《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卫生防疫的历史经验》,《中国减灾》总413期,2022年1月下。
[100]郝平:《保护利用好山西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山西日报》2022年3月8日。
[101]郝平、魏春羊:《明清华北乡村组织功能扩大化及其原因探析——以太行山村社碑刻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22年第2期。
[102]郝平、魏春羊:《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103]郝平、杨波:《价值体系视角下的河北太行东麓传统村落类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104]郝平、魏春羊:《山西灵石县静升村明清聚落格局的变迁》,《历史地理研究》2022年第3期。
[105]郝平、刘鹏:《庙宇、庙会与戏台:中共创造的“抗战空间”——基于黎城县乡村庙宇的田野调查》,《军事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
[106]杨彩丹、郝平:《1950年以前山西大学党组织的沿革及特点》,《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107]郝平、李善靖:《辛亥革命后山西票号的维系与收撤——以蔚长厚上海分号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108]侯丁冉、郝平:《百年日本学界他者视野下的晋商研究》,《经济问题》2023年第1期。
[109]尉佩云、郝平:《历史意义的思想演变与当代转型——以约恩·吕森为中心》,《学术研究》2023年第4期。
[110]郝平:《当代民间文献整理工作的成就与新特征》,《光明日报》2023年6月17日。
[111]郝平、张文瀚:《从民间契约看清徐乡村亲邻先买权制度的衰落》,《中国经济史评论》2023年第1辑。
[112]郝平、侯丁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日输出与文化交流路径研究——以四大名著为例》,《编辑之友》2023年第6期。
[113]郝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山西贡献》,《山西日报》2023年7月18日。
[114]郝平、董虹廷:《亦中亦西:民国前期北方瘟疫防治的二元面相》,《医疗社会史研究》2023年第1期。
[115]郝平、张玮:《再塑传统:晚清变局下的列女形象构建——以光绪平定方志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9期。
[116]郝平、安旺旺:《山西榆社县减租减息推行中的困境与应对》,《安徽史学》2023年第5期。
[117]郝平:《清中后期山西乡村的民间灾赈——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118]郝平、张玮 :《明清井陉道的交通建设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年第1期。
[119]郝平:《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坚定的历史自信》,《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1日,第1版。
[120]郝平:《探索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9日,第1版。
[121]郝平:《从山西票号专门化经营看中国纸币演进谱系》,收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主编《纸币的诞生、演进与货币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24年。
[122]李善靖、郝平:《百余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资本”概念的借用及话语方式探析——以山西票号为例》,《中国经济史评论》2024年第1辑。
[123]郝平、安旺旺:《太行抗日根据地换订契约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抗日战争研究》2024年第3期。
[124]魏春羊、郝平:《“下县的文庙”:宋至民国山西乡村文庙遗存及时人认知》,《国际儒学》2024年第3期。
[125]郝平、李善靖:《清中后期山西票号合伙经营的多元模式及其影响》,《清史研究》2024年第5期。
[126]郝平、董虹廷:《山西革命根据地瘟疫防治的探索与实践(1937—194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0期。
[127]郝平、周超宇:《民初内外交困下的旅蒙商生存实态——以多伦义合长记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4期。
四、科研项目
[1] “明清以来山西煤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4-2006年省、市自治区研究项目(0405702),主持人,已结项。
[2] “明清以来晋南地区生态环境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2005-2007年高等学校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09027),主持人,已结项。
[3] “山西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近代山西农村社会用水问题的调查与研究”,2005山西省软科学项目(0510171),主持人,已结项。
[4] “明清以来山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2005-2007年省、市自治区研究项目(0505304),主持人,已结项。
[5] “嘉庆《牧爱堂编》核本整理点校”,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0803004),主持人,已结项。
[6] “‘丁戊奇荒’与近代山西社会救助”,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20093009),主持人,已结项。
[7] “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9YJA770038),主持人,已结项。
[8] “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辑录”,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200910121003001),主持人,已结项。
[9] “山西近代灾荒史”,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20011308),主持人,已结项。
[10] “清代山西民间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312),主持人,已结项。
[11] “清代山西地震灾害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201205703),主持人,已结项。
[12] “中国近代史学科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建立”,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2002),主持人,已结项。
[13] “古籍《和顺县志》整理点校”,企事业委托项(01020213110022),主持人,已结项。
[14] “民国晋南地区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15] “民国山西民间契约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ZS048),主持人,已结项。
[1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5JG31),主持人,已结项。
[17] “金元以来太行山地区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基于高平市现存关帝庙的田野调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6JHQ008),主持人,已结项。
[18] “中国传统村落价值体系与异地扶贫搬迁中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52),主持人,已结项。
[19] 山西票号资料收集与整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课题(2019D001),主持人,已结项。
[20] “《山西省标准地名词典》编纂”,山西省民政厅(2019058008),主持人,已结项。
[21] “中国北方历代瘟疫与地方性防疫经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20VYJ009),主持人,已结项。
[22] “山西历代瘟疫与社会变迁研究”,山西省教育厅”1331工程”标志性成果奖补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23] “山西革命根据地契约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DJ069),主持人,在研。
[24] “《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0010),主持人,已结项。
[25] 山西城市史研究,企事业委托项目(01020220090114),主持人,在研。
[26] “山西长城历史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及错位化旅游开发研究”,省级项目(2020ZB07010),主持人,已结项。
[27]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史研究生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28] “历史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29] “近代山西乡村账簿收集整理与研究”,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D122),主持人,在研。
[30] “山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才项目(22VRC034),主持人,在研。
[31]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骨干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1331项目,主持人,在研。
[32] “太行山传统村落文献的抢救性保护与数字化整理研究”,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3VJXT020), 主持人,在研。
[33] “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整理研究”,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人,20万元,在研。
五、教材和著作
[1] 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太原:北岳出版社,2010年。
[2] 郝平:《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郝平:《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4] 郝平、周亚、李常宝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山西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5] 郝平:《战争往事:沁河流域的动荡岁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6] 夏明方、郝平主编:《灾害与历史 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7] 郝平参编:《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8年。
[8] 郝平编著:《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选辑》(全十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9] 郝平、 杨波:《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10] 郝平主编:《黄河·长城·太行文旅融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
[11] 郝平主编:《田野逐梦:太行山传统村落调查研究(教师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12] 郝平主编:《中国灾害志·断代卷(清代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年。
[13] 郝平主编:《黄河流域水利碑刻集成(山西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
[14] 郝平、赵晓阳主编:《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15] 郝平主编:《山西文献丛编·黄河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年。
[16] 郝平主编:《山西文旅融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
[17] 郝平主编:《山西民间文献粹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年。
[18] 郝平主编:《求真至善: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历史文化学院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
[19] 郝平译注:《三国志译注》,商务印书馆,2015年。
[20] 郝平校注:《和顺县志》,商务印书馆,2015年。
[21] 郝平点较:《牧爱堂编》,商务印书馆,2017年。
六、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讲授《中国近代史》《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集体授课)等专业课程。其中,作为主讲教师讲授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被评为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本人参加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教学团队被评为2007年山西省级教学团队,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2014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历史文化学院硕博士研究生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田野实践》《社会史研究专题》《中国近代重要问题专题》等课程。
七、学术奖励
[1] 郝平:《传说、信仰与洪洞乡村社会》,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三等奖,2007年1月。
[2] 郝平:《光绪初年山西旱灾与救济研究》,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郝平:《丁戊奇荒时期的山西粮价》,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2010年1月。
[4] 郝平:《水土保持:大泉山典型的塑造》,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012年3月。
[5] 郝平:《从历史中的灾荒到灾荒中的历史——从社会史角度推进灾荒史研究》,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
[6] 郝平:《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2018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2020年。
[7] 郝平:《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
[8] 郝平、安艺舟、魏晓锴等:“《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研究”,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特等奖,2021年11月。
[9] 郝平、杨波:《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2022年11月。
[10] 郝平、周亚、刘伟国等:“培基·铸魂·润心:山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一流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特等奖,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