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河汾讲堂第209期:田海教授讲座:纸的文化史
2024-06-04

2024年5月29日19:30,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别邀请德国汉堡大学田海教授在主楼222教室举办了题为《纸的文化史》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系主任闫爱萍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田海教授对《纸的文化史》的诞生和研究空点进行了概述,并举例讲解。他从史料来源、人物身份、造纸条件三个层面,质疑了蔡伦故事的可信度。通过对“更早的纸”的研究介绍,指出了纸的定义研究中存在问题。

接下来,田海教授主要从纸与书法、纸与宗教文化、纸与厕所习惯这三个方面呈现了“纸”对中国的影响。教授首先阐述了书法的定义与研究困难。随后,田海教授对于纸的考证显示,直到二世纪,书法促使人们出现了对纸的需求。就此,他展开了为什么是东汉期间造纸术快速发展的探讨,他认为除了时间的巧合外,写字从一项技术转变为了东汉精英男子必备的能力,这使得书法的美学概念得以产生。

在纸与宗教文化方面,田海教授介绍了在纸诞生前后的中国墓葬文化差异,并提出“化”与“献祭”的区别,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他认为,“化”是通过烧纸制品把某一个东西传到另一个世界,而“献祭”是指为某一鬼神提供吃喝的食物。

在纸与厕所习惯方面,田海教授首先展示了中国古代厕所文化,引出了古代“卫生纸”的诞生,即,不能回收的、文字有问题的纸被用作卫生纸。但这过程中存在一些禁忌,如不得用文字故纸。随着科举制度和宗教发展,文昌帝君信仰和善书传播越发普及,人们为了避免有文字的纸用于厕所,对它们进行专门处理,如焚烧,这便是“惜字纸”。

闫老师补充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惜字纸”的表现,并对田海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纸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品,我们出于对历史观念的接受,未能发掘其背后意义,田海教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贾登红老师就田海教授因东汉水质不符合造纸条件而质疑蔡伦故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问其是否考虑到了生态变化。田海教授称,东汉史料少,考证难,只能先提出假设。除此之外,贾老师还与田海教授就书法与纸的推动作用展开了探讨。

周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烧纸如何创造一个共同体?明朝之前人们如何处理有文字的纸?民间对有文字的纸的态度如何?田海教授认为“献祭”创造了人与鬼神的共同体,而烧纸只是人们出于对未来的希望所做出的行为。而对于有文字的纸的态度,精英与百姓之间存在差异,百姓自身也存在态度的转变,这或许和识字率有关。

一位学生想到,花圈既不是食物,也不是用品,那么烧花圈,属于“化”还是“献祭”?田海教授认为,凡是烧纸制品都是“化”,“化”的目的是证明“孝”,是出于我们自身需求做出的行为。

任钊仪老师提出从“献祭”到“化”,过程中有关“人”的享受消失,这是否是仪式的纯粹化?田海教授认为“献祭”与“化”是两种行为,不能一起分析。就此,闫老师和任老师向田海教授补充了来自中国的视角,在国内,“献祭”与“化”,多发生在一个场所,虽然两者是不同的媒介,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周老师也认为,烧纸(即“化”)与“献祭”都能创造共同体,且共同体随其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或大或小。田海教授与老师们经过探讨,一致认为,文化研究要研究制度也要研究实践。

最后,老师同学们对田海教授8月的访华行程表达了期待与欢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马燕妮

审稿人:王雅婧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