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上午9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贺东航教授带来一场题为《在革命化与专业化之间:中共建政后干部选拔政策的历史政治学解析——以沈鸿为案例》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伟国主持。
中共建政后,面对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如何在干部选拔中平衡革命化与专业化的需求,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这一过程既关系到党组织的巩固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本讲座以历史政治学为视角,选取建国后担任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沈鸿为核心案例,解析中共在干部政策中“红专”与“白专”之间的选择及其背后的逻辑。贺教授通过沈鸿个案的分析,总结出中共干部选拔政策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革命精神是干部选拔的首要标准到后期调整为专业能力是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贺教授指出,通过沈鸿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中共在早期干部选拔中对革命化与专业化的综合考量:革命精神是干部选拔的首要标准,而专业能力则是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这种“红专结合”的选拔模式体现了中共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调试。
从历史政治学视角出发,本讲座将通过沈鸿个案的细致剖析,探索中共干部政策背后的三层逻辑。第一,政治逻辑,革命化是干部忠诚和党性保障核心;第二,技术逻辑,专业化是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第三,历史逻辑,干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受到历史语境、外部环境以及党自身发展阶段的深刻影响。中共在干部选拔政策上的平衡体现了一种动态调整的实践:既通过革命化巩固执政合法性,又通过专业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中共在不同时期干部选拔政策中的两种重要模式:一是“革命化优先”模式,在革命动员需求强烈或政治斗争复杂的阶段,通过强调干部的革命经历和政治忠诚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权威。二是“专业化优先”模式,在和平建设和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强化干部的技术能力与管理素养满足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沈鸿个案反映了早期“红专结合”的政策,揭示中共干部政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张力与调适。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贺老师一一给予了详细而专业的解答,也从历史政治学的角度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边界。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频繁,将讲座推向了高潮。
刘伟国老师在总结中对再次对贺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感谢,在对讲座内容总结之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悟与延伸思考。同时指出,此次讲座必将对广大中国史、革命文物硕博研究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深远的指导。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落下帷幕,而其学术影响力必将在未来持续发酵,为学术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字:曹晨旭
图片:丁诺
审核:刘伟国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