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河汾讲堂第200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讲座(第一讲)
2024-04-26

2024年4月20日上午10点,河汾讲堂第200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历史文化学院主楼二层河汾讲堂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大龙教授,题目为《“天下国家”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讲座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向晋卫教授对李大龙教授的学术经历以及研究方向做了简要介绍以及高度评价。接着,李大龙教授提出,如何认识“中国”和“边疆”是中国边疆乃至中国历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边疆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中国边疆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学科、学术、话语)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边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需要。这既涉及中国历史叙述范围、中国边疆概念、中国疆域范围等,更涉及边疆归属等领土主权,也涉及中国历史叙述范围的界定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由此,自然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天下国家”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

首先,李大龙教授提出一系列问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如何认识“中国”与“边疆”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史观,即如何认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这个国家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传统的历代王朝叙述体系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满足铸牢的需要?如何认识“边疆”及其在国家缔造中的作用?

李大龙教授认为,今日中国,是自然凝聚,碰撞底定的。李大龙教授聚焦1951年和1981年两次为了确定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叙述范围而进行的全国性讨论,在列举了白寿彝、谭其骧的观点以及孙祚民、葛剑雄提出的质疑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两次大规模讨论虽然针对的是“国史范围”和“历史上的中国”的空间范围,但实际上讨论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历史阐述的视角与方法。而过于聚焦“中国”概念和“以谁代表中国”反而忽视了“中国”并非传统话语体系中指称王朝疆域,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也将讨论引入了两个误区:其一是“上溯”实际上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同论著基本是按照和历代王朝的关系确立范围,历代王朝还是标准;其二是认为历代王朝是“中国”,其他是“逐步加入”。而这两个误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是没有准确认识历代王朝所自称和他称的“中国”和当今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意识中还是将当今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视为历代王朝的延续发展;二是受到了近代以来传入的“民族”观念的严重影响。

其次,李大龙教授以高句丽和新疆为例引出另外一个问题,边疆是不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现有的话语体系是否给了其应有的准确评价?并从夏、商、周、秦、汉等开始追问:各朝代是否代表当时中国疆域?当时王朝的历史是否是当时中国历史的全部?其他民族是否是当时中国?当时中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等。

李大龙教授也给出了回答,“中国”并非专指王朝的疆域,其适用的场景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对“正统”乃至“大一统”的博弈,现实情况是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中国”)和非历代王朝(“边疆政权和族群”)共同缔造了多民族国家中国,二者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代表中国”,缺一不可。这是从“天下国家”诠释中国历史应该有的视角,或称之为“整体性”。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视角下,不论是被称为“正统”的历代王朝,还是不被视为“正统”的其他所有政权,二者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中国历史的整体”。此外,李大龙教授还用“水系”来比喻“天下国家”视角:“水系”是整体,包括称为黄河的干流和不称为黄河的支流,全面叙述才能完整;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整体,包括自称或被称为中国的历代王朝,和不自称和被称为中国的边疆,合在一起才是整体。

最后,李大龙教授对“天下”进行了重新界定:其一,在地域空间上审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在“天下一体”或“天下国家”观念的基础上呈现从局部统一到“大一统”的发展轨迹;其二,在社会空间的“天下”视域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在“华夷一家”观念的主导下呈现从“五方之民”,经过“华”与“夷”二元结构的持续磨合,最终凝聚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发展轨迹;在文化空间上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是呈现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轨迹。

会议尾声,多名学生积极向李大龙教授提出疑问并得到了有效解决,向晋卫教授做了最后总结:面对如今的国际形势,“何以边疆”“何来中国”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大家应该投身学术,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来源:樊焱

图片来源:樊焱

审核:马巍

二审:周亚

终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