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侃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为师生们奉上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报告。
20世纪初开始,在“新史学”的号召下,学界形成了“走向民间”的初步动向。80年代以来,为了突破僵化的宏大历史叙事,学界提倡“眼光向下”的史学研究,展现庶民群体的日常生活形态。张侃教授特以“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学理脉络”为题,从学理意义上对民间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张侃教授从具有南方特色的民间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图片入手,从民间文献的类型及学理依据、“层累史观”下的民俗文献、“社会史论战”到“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与民间文献学、民间文献学可能发展的趋势、建立“在地感”公共史学、人文数字的前景七个方面对民间文献的学理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史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学理上的借鉴。
在与师生的互动中,张侃教授着重探讨了民间文献的研究价值。契约文书、庙宇碑铭、宗族谱牒、宗教科仪、民用类书、日记账簿、歌册唱本、民间药书、寺庙签诗等地方文献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目光向下”从口号变成了实践。以区域为目标,搜集留存在村落社会中的文献——成文的历史、不成文的历史、建构的历史是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工作,得到在场师生的广泛认同。
在本次讲座中,张侃教授综合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经验,强调了问题意识、田野调查、文献归户、动态的“人”、数据库应用等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理解民间历史文献,我们应当将民间文献放置于整个近代新史学发展过程中,以经验描述和理论探索为要点,结合当下史学趋势,进行“民间历史文献”的学科设想。
张侃教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其讲授过程充满学术热情和民间趣味,颇受同学喜爱。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张侃教授与师生进行了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