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19:00,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汾讲堂“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四期开讲。本次讲座以《声音景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路径》为题,主讲人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晓虹教授,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俊峰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专题讲座。
19时整,讲座准时开始,张俊峰教授与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张晓虹教授的到来。在特别介绍了张晓虹教授的学术经历后,张俊峰教授赞扬本次讲座让人耳目一新:“声音景观”这一切入点既有视角的转换,又有内容的创新。
首先,张晓虹教授结合当前传统地理学话语下的景观研究学术现状,指出经典主流的区域地理学景观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区域景观背后反映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就只关注地表的可视化景观,“见物而不见人”,对声音景观的研究涉猎不多,是为本次讲座的研究缘起。
接着,张晓虹教授介绍了“声音景观”这一概念的学术源流,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声音景观的种类,并进一步将声音景观研究与地方感建构起来,指出地方是聚集了人们的经济、记忆、愿望、认同等多种情感的场所,而景观则包含了各种社会力量。
随后,张晓虹教授为大家播放了一首熟悉的山西民歌,引起师生们的共鸣,从而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感知地方的重要方式”这一观点。张晓虹教授以陕北民歌为案例,先为大家梳理了陕北民歌的历史文献,又例举《赶牲灵》、《东方红》等典型陕北民歌,从民歌内容、地域传播等方面的变化将近代政治与陕北民歌的地域扩散串联起来,认为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符号随着政治时期的诉求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意象,同时又与陕北地方联系紧密,进而成为陕北地方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晓虹教授总结道,声音景观在地方文化研究中经常被忽视,但是就如何通过政治事件或其他权力因素影响空间尺度的变化来看,声音景观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讲座完毕,张晓虹教授就“西方与东方关于声音景观的概念、认知有何不同”“民间音乐景观与城市景观有何不同”“声音景观的研究路径中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关照到更早时段的音乐内容”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本次讲座主持人张俊峰教授作了简要总结,指出环境与人共同塑造历史,声音景观同样需要被好好保存、记录与发扬,并再次感谢张晓虹教授精妙绝伦、引人入胜的讲授,鼓励广大师生结合各地区域差异性开展声音景观研究,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达到新境界、新高度。
撰稿人:张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