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下午3时许,历史文化学院“导师有约”第二讲活动在文科楼209教室举行。在历史文化学院的徐晓东党委副书记和新生辅导员马巍老师的主持下,2021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共同聆听了由贾发义老师带来的精彩讲演。
首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晓东就本场“导师有约”活动作了相关介绍。贾发义老师系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史系主任曾于2014-2015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专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和隋唐五代史的教学和研究,科研成果颇丰,教学成绩斐然,特请贾发义老师参与“导师有约“活动,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接下来,贾发义老师为大家进行了一场近两小时的会谈与报告。作为长期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代表,贾发义老师深知各位同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抉择,所以在上台后便特别针对新生入学后所需的科研引导作了介绍和交代。因为在座各位均是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学术性的科研任务和事业发展并没有实际经验和有效把握,所以贾发义老师特将本次师生互动的主题定为“兴趣与科研关系漫谈“。
第一部分,贾发义老师谈到,“兴趣”首先是个心理学的概念,一般是指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作为学术性研究人员,各位新生该如何处理兴趣与科研的关系呢?贾发义老师特别提出了最要紧的三方面:兴趣、坚持与自信。对于在座同学来说,之所以在各门学科中选择了历史学,必当有一定之兴趣使然吧?甚至不少同学都曾有转专业到历史学来的经历,但往往效果因人而异。这就要谈到:兴趣并不能包办一切!
第二部分,贾发义老师特别就“兴趣”的分类,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给出了解释:浅层与深层兴趣(即直接与间接兴趣);广博与狭窄兴趣等。其中浅层兴趣是我们对某种事物动心起念后直接想法,一般来说,这也是我们步入科研最直接的推力。但这不过是科研的敲门砖阶段,要想深耕学术并致力科研,从浅层的直接兴趣过渡到深层的间接就显得格外重要。恰如培养广博兴趣,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更有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
第三部分,既然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巨大作用,而且做好学术科研必定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适合我们自己的兴趣呢?又该怎样处理科研和兴趣之间的关系呢?由于兴趣具有倾向性、稳定性与效能性等特征,故而,其培养也就因人而异,并随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生活实际而有所差别。总的说来,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学术科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但通过兴趣所在来明确自己的目标,必定是极为重要的;其次,一定要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范围,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为自己的科研积累素材和经验;最后,一定要多多交流,以西西弗斯的精神去坚持学习,头脑风暴和互相辩论也是可以考虑的途径。
最后,贾发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建议大家积极培养自己的间接兴趣,以此去勇敢追求科研事业,哪怕最后与科研失之交臂,也一定要为自己负责,对自己有信心,并持之以恒去努力实现。
历时近两小时的交流尽管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贾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演氛围里。随后2021级研究生辅导员马巍老师作了总结,并对贾发义老师这场精彩的发言和架构作了高度评价,希望各位同学悉心体会,也希望大家努力拼搏、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