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14:30—16:30,台湾国防医学院通识中心助理教授周春燕应我院邀请,于主楼三层历史文华学院会议室作题为《从产婆到助产士:近代中国助产教育的发展(1895—1949)》的学术报告。周老师主要从事身体史、医疗史的研究。此次报告会在郝平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刘伟国、魏晓锴、张霞等老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讲座伊始,周老师以中国妇女卫生开篇,从影响传统中国生产场域的角度,解读同处于19世纪下半叶中国与西方生育存活率的差异,探索困扰中国产妇与新生儿死亡率高的原因。接着,她从汉代—唐宋—明代梳理了助产人员的名称、稳婆的出身、技艺及传承,通过对近代中国生产工具、接生手法等细节的阐释,从正反两方面对稳婆角色进行了客观评价。稳婆角色下换子、溺婴等现象值得深思。随后,周老师引用杨崇瑞等关键人物,重点分析了改旧造稳婆、推广新式助产教育等中国近代助产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
她引经据典,加以图文,从传统到近代的面向,着眼传统助产婆到近代助产士两个身份群体,贯穿近代中西医的复杂关系,讲述了近代中国助产教育的变迁。
该次讲座不仅是医疗史的探讨,更凭借其接生流程等经验性知识丰富了在场女性对生育的认知,也引起了在座师生对传统社会医疗发展的反思。周老师紧扣生活实际的讲解引起在听众的共鸣,师生纷纷与周老师交流。乔新华教授对此次学术报告进行精彩点评,并勉励研究生要从此次讲座得到启发,要从多个面向、着眼于不同群体,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最后,此次报告会圆满落幕。
通讯员:张艳鑫
摄 影:杜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