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及24日,受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三位意大利旧石器考古学者在主楼三层会议室举行了三场精彩的讲座。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学生杨紫衣同学做了现场翻译。
第一场讲座题为“MicromorphologicalMethodsfortheReconstructionofArchaeologicalandEnvironmentalContext”(用微形态方法重建考古情景和环境现象),由以色列海法大学博士后研究员IlariaPatania主讲。Patania博士首先介绍了微形态学采样、标本处理的方法,以及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原理,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背景知识。接着,她以Kisese、玉蟾岩、仙人洞三个遗址的研究为例,从宏观的地质到微观的显微结构,结合考古遗址周边的地质变化和出土石制品、陶器和火塘遗迹,分析遗址堆积的成因及变迁,人类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第二场讲座题为“PrehistoricCulturesVSBehaviors”(史前文化与行为),由意大利特伦托大学StefanoGrimaldi教授主讲。Grimaldi教授从理论上讲述了史前人类行为和人类文化的关系,引入了相似性(similarity)、相异性(alterity)、多样性(diversity)等概念,提出人类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样性。他首先从基因流(Gene Flow)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生物相似性及行为相似性。接着,他通过开展一些互动,向同学展示了人类文化的相异性。
在象征人类学中,人类文化是封闭的,人群中的儿童需要通过学习来达到平衡自然与文化的平衡。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文化传统会一直延续,而一旦环境发生了改变,人类就不得不重新适应产生新的文化传统、规矩和符号。Grimaldi教授强调,考古学者发掘和研究的人类行为,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小部分物质遗存,因此很难完整地了解史前文化。但在对比研究大量材料后,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这些个人行为推断出行为背后的文化特征。
第三场讲座题为“‘Neanderthals’ Between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Human Behavior”(尼安德特人的考古证据与人类行为),由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博士后FabioSantaniello主讲。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两个世纪,但此前通常是将石制品和人类化石分开研究,因此Santaniello博士将这些考古发现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个综合的研究概述。
Santaniello博士先介绍了尼安德特人生存的时间和地域,将早期尼安德特人和典型尼安德特人分别进行讲述。早期尼安德特人距今约30至15万年,通过考古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火和加工木器的技能,会使用石器和骨器。典型尼安德特人距今约15至4万年,他们主要使用勒瓦喽哇石器技术,但也会使用其他的打片方法。从考古发现上,这时的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使用石器狩猎较大型的动物,并有选择地对动物进行切割和搬运,更高效地利用动物的肉和骨髓,同时也能获取鸟类、小型哺乳类和水生生物。微痕和淀粉粒研究表明他们会加热食用大麦属的植物,也会把牙齿当作辅助工具来使用。最后,Santaniello博士提到了尼安德特人的象征行为,从艺术、墓葬、食人等具有争议的话题,Santaniello博士告诉大家进行考古学研究要时刻怀有疑问。
三场讲座分别从微形态学、理论和考古材料综合研究的角度,中外结合、理论与材料结合,让在场的同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