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下午3:00,在历史文化学院主楼会议室,我院宋晨老师进行了题为“帝国的回归——新帝国史视野下的英帝国城市初探”的讲座,讲座由李模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李模教授以历史上帝国的崛起与城市的兴盛的密切关系入手,引出宋老师的讲座内容,即对21世纪以来“帝国史”的再次学术热潮与“新帝国史”的兴起进行梳理分析在本次讲座中,宋老师从三个部分逐渐深入地介绍他对新帝国史的一些研究观点。
在第一部分“英帝国史的历史写作”中,宋老师从学术史脉络的角度,首先介绍了帝国史从《英国的扩张》一书中的产生到之后成为主流史观,其中与政治和意识形态关联密切的文明使命观起了重要的影响;在二战后,由《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一文的发表为标志,成为帝国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研究视角开始聚焦英国人与殖民地土著民族的互动,即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双向影响;接着,伴随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和移民的迁徙,原帝国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从1972年剑桥学派《帝国和英联邦史杂志》创刊到之后新帝国史的作品产生,伴随着新文化史研究课题路径和后殖民研究中认识到文化观念层面权力运作这两大学术转向影响,以关注帝国的文化与话语观念及强调对殖民地影响的新帝国史研究成为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第二部分“从“殖民城市”到“帝国城市”转变”中,宋老师指出,这一视角在之前的史学研究中关注较少,但是这一方面却能重要看出帝国与城市的关联性。宋老师介绍了传统帝国史下“殖民城市”和新帝国史研究下“帝国城市”的区别,前者更加注重宗主国政府对于殖民地城市行政指导和干预的作用,城市模式的要素构成相对稳定;后者在考虑帝国主义塑造城市文化地理方式时,要先必要的考虑历史、文化研究和地理中不断增长的“后殖民主义”的重要性,帝国城市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殖民本地。
在第三部分“作为帝国中心的伦敦”中,宋老师以伦敦这座城市的个案进行分析,对帝国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关系作出了适当的分析。
讲座之后的讨论中,陆连超老师指出新帝国史下城市的研究具有启发性,但是对于殖民城市的说法上,“殖民”一词过于强调隶属和控制,有所不妥,而城市更多的是像克隆母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克隆城”,地方更多的是自治,对于新帝国史研究中从英国历史上对于异邦文化的认同和殖民的含义上可以加以补充。尉佩云老师——提到“庶民研究”“东方学”等学派研究也由从少数族裔学者移民带入中心的,这也是文化上边缘对于中心的一种反向影响;另一方面从史学脉络上指出新帝国史与反西欧中心论、全球史兴起一道而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研究对象是实体的,研究更多的是对话语、文字、符号等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帝国史的瓦解。杜小军老师和谢勇老师就伦敦与帝国其他城市相比的研究上,各自提出英帝国下澳洲城市与印度城市的具体发展和研究,即城市史的研究还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李模老师总结发言,就本次讲座的内容与讨论,号召同学们多多参与讲座活动,获得新知,更好的进行学术研究。
供稿:马寅翔
摄影: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