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团建工作
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五)
2017-07-11

  ——历史文化学院调研第四天 农村发展与衰落

  2017年7月10日,历史文化学院长城沿线社会经济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东线队考察了阳高县正门堡,守口堡,镇边堡,阳高县档案馆和阳高县文物管理所,刘主任一路上详细讲解,受益匪浅。

  

  

  早晨7点45出发,8点20到达正门堡。途中经过正大口,原来叫做铁裹门,是古代内蒙古与山西的交通要道,重要的关口,是明代军事要地,清以后成为官道。到达正门堡后,刘主任介绍到南北走向的主街成为贸易街。李嘎老师,周亚老师带领学生爬上北面城墙,观察到堡只有一座南门,堡外200米有长城,堡内西面,南面城墙依稀可见,老师说我们爬上城墙的路可能是当时的马道。之后到了当地的城隍庙,城隍庙内有两座历史久远的碑刻,嘉靖四十某年的《重修玄帝庙记》和大清道光四年的《重修碑记》队员们合作测量了碑刻,研究碑上的内容。庙对面有戏台,据当地人说每年7月15唱戏。离开时,发现堡外有年代久远的古房。该堡村庄规划整齐,规模大,但常住居民少,废弃房屋多。

  

 

 

 

  10点25分到达守口堡,刘主任说由于这里地势平缓等原因,这里是防御蒙古人入侵的最重要关口。山上植被很少,据说是军队烧荒,砍树。中午到达原名26人民公社的长城乡,刘乡长热情接待,她谈到村里有5000人,但实际上只有1700人,乡里大多是老人,她谈到教育问,教育整合后,学生变少,现在只有2个小学生在乡里小学上学。现在许多村庄面临消失的问题。

  1点到达明长城大二队营段,老师与队员们登上长城观察长城走向。1点34分到达镇边堡,它有东西两个门,采访了当地居民得知这里原来36个,庙,现在一个庙也没有了。在该堡发现了5座碑,万历十四年的碑在二人戏台东北方向发现,其他的在堡外的南面,碑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堡内只有300多人居住。

 

  3点45分,到达高阳县档案馆,与档案馆人员进行了友好交流,了解了当地特色档案。之后到达阳高县文物管理所,内是云林寺,明代寺庙塑像保存完好,壁画完整,有一座晚清木质碑,之后研究了院内5座碑,6点20结束今天的考察。

  

 

  今天考察的许多村庄正在衰弱,没有学校,没有年轻劳动力,人口正在减少,政府致力于扶贫扶困,乡村建设。希望政府可以更加关注乡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乡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