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5月12日、5月19日、6月2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山西大学主楼三层旅游教室分别成功举办了第六至八期学术沙龙。第六期沙龙主讲人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李盈昌老师,沙龙主题为《旅游生态安全的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闫爱萍老师担任主持人,张志亮、杨锋梅老师担任与谈人。第七期沙龙主讲人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张红艳老师,沙龙主题为《基于国家认同的红色旅游发展》,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邢剑华老师担任主持人,张海鸥、邢剑华老师担任与谈人。第八期沙龙主讲人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安微娜,主题为《晋商茶路——作为文化线路的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邢剑华老师担任主持人,郭晋媛、王雅婧老师担任与谈人。
在第六期讲座,李盈昌老师首先以平遥古城为例详细介绍了种群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接着,李老师从旅游生态安全的概念、评价模型、影响因素、预警与调控等方面介绍了旅游生态安全;然后,李老师以自身论文为例讲述了如何构建相关论文;最后,李老师提出了对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展望。
讲座尾声,与谈人杨锋梅老师与李盈昌老师探讨了在对旅游客体的研究中融入生态情感、心理等对旅游主体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张志亮老师与李盈昌老师就时代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持人闫爱萍老师做出了总结发言,她指出不同学科之间如何形成交叉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事,研究要创新,打破原有范式。
在第七期讲座,张红艳老师首先提出文化自信下的国家认同问题;紧接着张老师介绍了红色旅游的起源,并结合我国国国情梳理了红色旅游的涵义及发展概括;然后,张老师分析了社会记忆与红色记忆、现代旅游的关系;接着,张老师介绍了国家认同的起源、特征、含义、表现,并就表现方面的功能依恋和文化依恋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张老师基于红色旅游、红色记忆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讲解了刺激-反应-行为模式,从旅游产品设计和游客体验角度分析了文化认同和功能认同,并基于以上内容设计了研究框架和模型假设。
讲座尾声,与谈人张海鸥老师结合古今中外的案例横纵向分析了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当下个人利益对国家认同有很大的冲击。最后张海鸥老师就面对身份危机我们应对的自主构建机制,尤其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如何构建,以及面对市场的庸俗情况,怎么强化红色旅游的神圣体验这两方面内容与张红艳老师进行了探讨。邢老师指出在中国旅游日做这样的讲座很有意义,并结合自己自身第一次看升旗引出自己对国家认同的看法。另外邢老师从研究者角度分析,认为性别对红色旅游研究的影响很大。最后邢老师从锡崖沟和挂壁公路之旅,探讨了在红色旅游的研究中如何进行叙事,如何呈现红色精神的问题。
在第八期讲座,安微娜老师从文化旅游和遗产旅游的视角,剖析了万里茶路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首先,安微娜老师对世界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做了介绍,并以耳熟能详的五台山、三清山、武夷山详细举例。更进一步地引出了点状遗产、面状遗产、线状遗产。随后,重点介绍了线性遗产的特性和意义。然后,安老师讲解了万里茶道的具体线路,指出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路线,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其次,对其中的部分重要节点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安老师对万里茶路作出了总结,强调山西虽然不产茶,但地理位置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晋商是茶叶贸易中的组织者、销售者。
讲座尾声,与谈人郭晋媛老师充分肯定的安老师的分享,并介绍了文化线路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安微娜老师对万里茶路研究的难点作出回应。与谈人王雅婧老师进一步重申了万里茶路的在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明确了相关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指出现在可着重研究沿线的文化符号如何能够串联,从而使万里茶路从历史成为鲜活的文化路线。会议的最后,邢剑华老师强调了跨学科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系列沙龙。
撰稿:马燕妮 申昊 张亮
审核: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