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下午3点,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功举办了第189期河汾讲堂。本场主讲人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张帆教授,讲演题目为“元代公文史料述略:型态、文体与结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张教授首先阐释了选择这个讲题的缘由。他指出,元代的史料虽不及宋明清的丰富,却也比秦汉、南北朝等朝代的史料要多。就史料的语种来看,元代的史料既有汉文史料,亦有非汉文的少数民族文字史料。要搞好元代历史的研究,就非得对元代史料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与把握。鉴于此,本讲座就从元代的公文史料入手,围绕“型态、文题和结构”三部分来对元代史料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内容中,张教授首先指出古代公文是研究当时典章制度、政治局势和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其中,元代的传世公文最为典型。本次讨论的元代公文限于汉文公文,暂不包括其他语种公文,也不包括私人文书,以及文人创作的拟公文,但可能涉及户籍、上书言事、对策等广义公文。接着张教授详细介绍了传世元代公文的型态。就载体而言,可分为四类:原件、抄本、石刻、刊本。就文本而言,可分为五种:全文、残缺、剪裁、压缩、改写。
第二部分内容中,张教授主要讲述了元代公文的文体。他首先将元代公文的文体分为三类:汉文文言体(典雅体)、汉文吏牍体(白话体)、蒙文直译体(粗俗体),并强调有些时候一篇公文中会混杂不同文体。就数量而言,汉文吏牍体最多,蒙文直译体次之,汉文文言体最少。以标点难度而论,蒙文直译体难度最高,汉文吏牍体次之,汉文文言体最低。接着张教授就汉文文言体、蒙文直译体和汉文吏牍体分别做了讲解。他指出,汉文文言体文书主要见于诏书及所附条款(条画)和公文中引录的官员报告;蒙文直译体文书主要见于圣旨,包括经圣旨确认的奏事记录;汉文吏牍体是元代传世公文最常见的形式,其中包括一部分圣旨,为数更多的则是自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以下从中央到地方大小机构彼此的往来公文。他还强调了汉文吏牍体的难点主要有三:一是句型结构、语句节奏与普通的汉语文言文或白话文均存在一定差异,不能完全套用常规的古代、近代汉语语法。二是包含大量公文书术语或特殊词汇。三是许多时候层次复杂不易辨析。
第三部分内容中,张教授首先讲述了元代传世公文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皇帝或高层机构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内容比较宽泛,往往包括多个事项。这类公文的结构相对简单。二是处理具体事务或针对具体事例发布的公文。这类公文的结构有时相当复杂,解读时首先要确认公文中的核心机构。此外,他还介绍了对多层次公文的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洪金富教授的“缩进法”,采用文字缩进的办法来呈现文书层次。第二种是日本学者的“结构图呈现法”。然而,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日本学者的“结构图呈现法”无法直接用于点校,而洪金富教授的“缩进法”不便排版。为了体现文书层次结构,突出公文主体,张教授强调对于绝大多数公文,应将文书开端的时间和发布机构单独分为一段,整条文书分为两段。
讲演结束后,张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做出了详细地解答。最后,向晋卫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概要总结,并指出张教授的讲演实际上是以元代的史料来为整个古代史的史料做了系统梳理,希望能对同学们今后的史料运用有所帮助。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梦
审核:魏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