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杰出校友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
2022-12-09

2022年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杰出校友系列学术讲座第五期开讲。本场讲座的题目是《表征与非表征权力政治》,主讲人是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郭文教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改芳教授担任主持人。近200名师生于线上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刘改芳院长先是对郭文教授欣然接受邀请为学院师生做讲座表达了感谢,接着介绍了郭文教授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成果。然后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表征与非表征权力政治。

在正式开讲之前,郭文教授提出为什么要关注此话题,由此点明话题的由来:表征的空间不一定是真实的空间,可能出现带有情感、互动的情况,并且表征和非表征都有可能受到权力的干预,导致人不能客观地表达自己和世界。因此,关注表征与非表征权力政治是很有必要的。

讲座的第一部分,郭文教授首先提出了研究背景:表征与非表征关乎如何看待世界,这是我们认知自己并规划自己的过程。这其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表征与非表征,从而引出了表征与非表征的内涵演变。他指出表征一词是翻译阿拉丁词“再现”提出,非表征则是运动的、情景性的,存在着大量的“非言述知识”。可以看出,表征的本质就是运用了替代品指代不在场的事物的建构和实践方式。掌握表征的抽象规律及内涵所指,是深刻认知和表达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次,他指明了表征与非表征的本质特征。表征就是实物不在场的情况下,重新以符号指代该物的过程。非表征就是人们对周遭认知“只能意会,无以言表”的过程。由此看出,非表征对地理知识的表述方式,就是对隐性知识,动态性对象的显性化实践。

第二部分,郭文教授就表征与非表征方式、特征及联系分为三点阐述。第一是基于不同抽象逻辑的地理知识表达方式。表征抽象地理知识的方式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概念表征:用量化语言描述模糊问题;二是命题表征:思维对象用类似于准概念的形式表征。第二是差异化的社会文化地理知识生产与表达。他也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表征在地理知识生产中呈现的多维属性,即共享性、社会性、说明性、稳定性。二是非表征表达地理知识关注的焦点和特征,具体从“非稳定流动性知识的关注”“生命活力的体验”“间接关联和关系主体”三个方面的展开了论述。第三是表征与非表征的关联与转换。表征与非表征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地理知识生产和意义表达的整体框架,二者不可分割。

第三部分,郭文教授提出了表征与非表征权力政治。首先,他提出其内涵,在社会文化地理知识生产的表征与非表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权力因素规制或干扰,出现了非客观表征或非表征的知识或意义的实践过程。基于此,他对表征与非表征权力政治的社会文化地理实践举例,如抵抗搬家、大魔巴:问神;寨夫人:心灵祈祷等。这些事例说明,表征或非表征具有社会文化的现实建构性,当符号、意义等要素控制表征与非表征的逻辑和方法后,表征与非表征就不再是价值中立的行为,人们对表征与非表征使用的目标就会变为固化社会和文化的代名词,继而约束到情境中的所有行动者主体。

第四部分,郭文教授提出了表征与非表征问题的讨论,并认为表征或非表征都作为知识和意义的传递和表达方式,本质上都是人们对知识提取和呈现方式科学化的过程。他还强调表征和非表征都可能受到权力、话语等因素的规则,不仅是“呈现”也可以是“再现”。此外,表征与非表征结构的融合还有赖于技术改进与方法提升。个人叙事基于感官性的研究、延时摄影等或许是可以积极尝试的新方法。因为对表征与非表征更强调观察式参与,更倾向于主体与社会文化情境的融合性。

最后,郭文教授指出表征与非表征是知识生产的两个重要维度,表征更倾向于“明确知识”,非表征多属于“默会知识”。这个结论意味着表征与非表征都是人们对社会文化地理知识认知,也是编码和生产的主要形式。若能够深入理解和实践,将为知识的科学抽象和意义提取带来全新的世界。知识生产的表征与非表征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认知的过程,未来在内涵解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依然存在可挖掘的空间。

讲座结尾,同学们聚焦“表征与非表征”各抒己见,并和郭文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随后,刘改芳教授对郭文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简单总结,并指出本次讲座让学院师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表征与非表征”,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郭文教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

205292c2ac3a4e7da10cd87efa107543.jpg


b921695307144ca7a7af23f301fbac97.jpg


e7cdb726e717480cb7de3da478c40dd4.jpg


ea96977889034cceb79698a6d1cbd1ab.jpg

编辑:李琳珍

审核:魏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