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19:00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楼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文化与国家治理》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林枫教授,主持人为历史文化学院魏晓锴教授。
讲座伊始,林枫老师通过对人文学科的讨论引出了国家治理的概念,谈到历史学的许多研究都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并通过分析诸多学科的研究体现出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后讲到由于共同生长于同一片土地,因此历史学的方法仍具有普适性,并以此引出了所要讲解的六个内容:何为国家治理;传统社会的公、私系统;乡族共有财产存在的必要;财政在公系统中的作用;财政在私系统中的作用;学额设置与国家治理。
在第一部分中,林老师首先释义了国家治理的概念:治理即统治、管理,国家治理就是通过统治手段使得某些方面有秩序。之后老师重点讲述了在国家机器的运行中,一些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引导改革,并通过举例佐证了这个观点。
在第二部分中,林老师提到传统社会公私系统因为借助文献的研究方式,所以比较注重对私系统的研究。林老师重点谈论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经济形态,而与多元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则是官僚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重申了专制的对象:有人力的、有权势的国家政权的对抗者。并在此基础上说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控制系统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在公系统的讲解中,借“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来说明皇权通过无形的方式渗透到地方基层;在私系统的分析中说明了“绅”的重要性以及绅的演变发展。谈到随着财富作用的提高,商人逐渐变为绅的主要群体,成为“商绅”;而有功名的读书人因为没有充足的财富,更加重视读书与教育但最终仍是趋于没落,并且随着科举的结束,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变化,绅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外出任职、告老回乡的官员演变为不与政府合作,也不与乡间合作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在第三部分中,林老师讲述了乡族共有财产存在的必要性,老师从国家财政面临的困难为着眼点引入这个话题,并以厦门的五缘大桥类比了乡族的关系。老师说到国有经济、乡族共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长期共存是中国传统社会财产所有形态的一大特色。在古时社会中,国有经济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盐铁专卖等手段解决国家财政支出。而共有经济则承担相应职能,并通过分家来各自经营乡族私有经济,进而引出了财政的作用。
在第四部分中,林老重点介绍了财政在公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对文化领域的引导从而达成社会治理,这种引领有时可以与社会发展相匹配。林老师列举了台湾《日日新报》中政府对城隍庙一带风俗习惯的引导以及城隍庙现在作用的改变来说明政府引导与市场管理共同协调配合以达成社会治理的目的,简单说明了上层文化通过引导的方式向下层文化渗透。老师详细介绍了明代的乡村教化:推行里社坛和乡厉坛祭祀;设置里老人、申明亭制度等;规范乡饮酒礼;毁淫祠、、规定教化项目的经费。之后讲解了清代规定细致严密的典礼费:天坛、地坛等祭坛祭祀制度、祭祀供品和费用的限制及地方乡饮费的支出,并通过道光时期的栾城和晋江为例进行了解读。
在第五部分中,林老师通过一个例子介绍了财政在私系统中的作用:财政有部分经费会直接投入到地方中区,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老师借《厦门志》与《义仓埭田碑记》中土地地域环境变化的例子来体现财政对于地方管理的影响,准确地表达了财政在私系统中的作用。在第六部分中,林老师主要介绍了学额设置与国家治理间的关系,学额设置是重要的国家治理策略。政府通过广设商籍学籍,创设特殊学额等多种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统一。
林老师从多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文化与国家治理进行阐释,使各位老师与同学均有所收获,本次河汾讲堂圆满结束!
审核:宋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