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晚,“河汾有约:山西大学中国古代史青年学者沙龙”第一期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楼322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活动以“九品中正制度再研讨”为主题,由历史文化学院柴芃副教授担任主讲,段彬老师主持,谢守华老师进行学术评议,向晋卫院长及院内外师生共同参与。
柴芃老师以制度演变的动态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历史脉络。在汉代选举制度部分,通过对比西汉与东汉实践差异,指出学界惯常强调的“乡举里选”在东汉时期已呈现名实分离之势。地方长官通过征辟掌握实质选人权柄,其“预言选人”机制为后世中正品评埋下伏笔。针对汉末制度转型,报告分东汉明帝荐举停滞期、曹操丞相府辟举期、曹魏黄初儒雅并进期三阶段,揭示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如何重塑选官格局。
对于九品中正制运作机制,柴芃老师提出两大创见:其一,中正官超越行政层级的品评权,本质是汉末“核之乡闾”理念的制度化升级,但实践中形成“上下交侵”的权力张力;其二,制度存续的深层动力在于人才鉴定专业化趋势,葛洪等反对者未能撼动时人对“预言式选才”的集体认同。针对学界争议的“中正品与官品存在对应关系”之说,报告以大量个案佐证两者无直接对应关系,强调中正评判的主观性与地域差异性。
评议环节中,谢守华老师盛赞研究兼具考据深度与理论锐度,认为对宫崎市定等前辈学者观点的批判性继承尤具启发性,同时建议强化制度运行中的社会网络分析。陆连超老师则就中正官职属性提出追问,探讨该制度是否受游牧民族军政传统影响,引发在场学者对胡汉制度交融可能性的热烈讨论。
向晋卫院长总结指出,本次活动彰显了学院“严谨求实、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他特别肯定柴芃老师研究中对唐长孺先生学脉的自觉接续,同时建议青年学者在研究范式上可进一步突破:既需深耕制度文本,亦当关注选举实践中的非制度因素,如家族网络、地域传统对选官过程的具体影响。柴芃老师在回应中表示,后续研究将着重解析东汉察举形式化转向的关键节点,并深入探讨南北朝门第化进程中,九品中正制如何从人才选拔机制异化为身份固化工具。
活动最后,全体与会教师合影留念。本次沙龙通过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既深化了对传统制度史命题的理解,展现了青年学人立足文献、对话前沿的学术追求,为“河汾有约”学术品牌建设奠定了高起点,又通过多维度的学术对话,为传统制度史研究注入了新思考,标志着“河汾有约”青年学者沙龙学术品牌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字:孙添艾
图片:孙添艾
审核:谢守华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