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23周年校庆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河汾讲堂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历史人物与信仰对象的区别”,主讲人为现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的田海,主持人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闫爱萍。
首先,田海教授对上次的讲座内容进行回顾,并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历史人物与信仰对象的区别。他依次介绍了关公研究参考的史料及其来源,并通过多种史料分析关羽在历史上的不同形象。他指出,现在的人们多通过检索百度或阅读小说来了解关羽,但他们从中获得的事实却并不符合历史逻辑。历代的人们习惯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关公,而这些理解也影响着后人对关公的认识,即便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记录也并不客观。此外,后世的信仰也是关公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是,田海教授初步得出一个的结论:人们对关公的认识最初受到口头故事的影响,11世纪后信仰的影响逐渐增强。
血缘后代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是一个对于血缘后代十分关注的国家,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地方士人,都无法摆脱血统的影响。明末,血缘正统性强化,更多名人后代的地位得到提高。其中,关公的祖先和后代受到官方认证,关公崇拜得到国家的支持。从古至今,崇拜神灵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于神灵遗体舍利的供奉;二是出现与神灵相关的地方以及流传的与之相关的故事。田海教授指出,民间传言、故事、传说以及历史等词语都是现代的话语,古人没有这些概念,我们在研究时应当注意。
关公崇拜是口头的崇拜,崇拜关公是身体的经验。至今,民间依旧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和热闹壮观的祭祀活动。戏剧是百姓能够直接接触的方式,许多戏剧以关公为主角,演绎着生动的传说故事,而历史研究用到的资料却并不为百姓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关公在文献与口头文化中的形象是有区别的。民间故事在关公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仰和小说中的形象都有民间故事的影子。田老师指出,我们不能忽略口头文化的影响,应从口头文化去观察中国传统社会,将口头文化合法化。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科学技术在关公信仰传播中的作用、如何研究11世纪以前的关公形象等。针对这些问题,田海教授逐一细致解答,干货满满,现场气氛高涨,同学们受益匪浅。
最后,闫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再次强调口头文化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实例,这些成果对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字:宋佩阳
审核:闫爱萍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