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我院师生在蠡县南忠卫遗址取得重要考古发现
2013-10-30

    20139月至10月,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师生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忠卫进行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是为配合南水北调保沧支线工程建设而进行的,发掘获得了重要收获。
这次发掘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遗址和汉代墓葬两部分。

在遗址内发现了灰坑、水井和壕沟等遗迹。壕沟为东西走向,规模较大,现存长45、宽3.5、深3米。根据壕沟的形制和沟内的出土物,初步推测为战国时期,功能可能是当时聚落的防御设施。

墓葬可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发现20座,有瓦室墓、砖室墓和土坑墓三种形制。瓦室墓为东西向,墓壁由板瓦或筒瓦纵横垒砌而成,其中部分筒瓦的瓦头上施有绿釉。墓内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型有壶、罐、奁,在墓主嘴内含有两枚“五铢”铜钱。从墓的形制和墓内出土随葬品来看,该墓的年代为西汉时期。这种形制的墓葬在本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未有所见,是这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之一。

砖室墓均属于东汉时期,可惜多数已被盗扰,墓内骨架散乱,随葬品遗留较少。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发现并发掘了几座未被盗扰的墓葬。以四号墓葬为例,该墓为东西向,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共埋葬两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小孩放置在一个完整的舟型小陶棺内,两个成年人骨架已扰,葬式不详。从成人骨骼的散乱状况来看,推测该墓可能是二次葬或三次葬。墓内出土器物主要有罐、壶、奁、“田”字款耳杯等陶器,以及水井、灶、猪圈、鸡等陶质冥器。墓主口内含有铜钱,此外在墓室内还散落一些铜钱。随葬陶器器型规整,部分器物上还绘有黑色彩绘图案;水井、灶、陶猪、陶鸡等冥器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这几座墓葬完好地保存了当时埋葬时的原状,为了解东汉时期社会习俗提供了直接而鲜活的证据。

     南忠卫遗址的发掘共发现了115件比较完整的各类器物和大量的汉代陶片,这些发现丰富了这一地区战国到汉代的考古学文化内容,为深入研究冀中平原这一时期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这次考古发掘是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进行的,如此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发现也说明为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发掘是极有必要的,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