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讲座纪实:田海:为什么研究关公信仰
2025-04-22

2025年4月15日晚7点,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23周年校庆系列讲座在河汾讲堂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为什么研究关公信仰”,主讲人为现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的田海,主持人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闫爱萍。

讲座伊始,田老师从信者、法士、文人、武人、商人等群体谈起,逐一分析出他们认识关公的背景。他指出,专业学者也会受到这些背景的影响。目前,关公的中文研究主要集中于信仰、文学和历史三方面。田老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没有破除传统文献的影响,难以还原关公“从人到神”的发展过程。研究关公的西方学者并不多见,田老师主要讲述了他本人“发现”关公的经历。1982—1984年日本留学期间,他通过对明代地方志的大规模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关公信仰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庙文化也具有地域性,这启发他想要解释这些文化信仰的分布和传播情况。满铁的华北地区田野调查为日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一些学者提出“共同体”的概念,美国人在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发现。这些研究表明,宗教活动是地方社会的文化中心(cultural nexus)。

近年来,部分中国和西方学者一致认为,不了解地方信仰,就不能了解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田老师进一步指出,祭祀(sacrifice)与崇拜(worship)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有团体的核心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中,关公信仰具有丰富的史料。这虽然会给研究带来挑战,但可以帮助我们回答很多历史问题,如信仰的长期历史发展与变化,各个社会层的分别信仰,男女崇拜的区别,地域信仰的区别等等。

关公信仰的发展过程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革命。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少数抽象的信仰,而田老师希望将目光投向由地方社会参与的宗教发展过程。中国的早期信仰多表现为在自然界崇拜自然神,在这一时期,祖先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存在。至魏晋南北朝左右,人们对祖先的认知发生转变,开始崇拜人神。对他们来说,人神可以带来威胁,也能够提供帮助。成为人神前,这些信仰的对象往往经历了暴力性的死亡过程,作为人神,他们又具有与古人沟通的能力。道教对这个发展过程多有批评,他们强调“民不妄淫祀他鬼神”。然而,关公信仰的形成正是源于这一过程,一开始,他的幽灵十分恐怖,后来却逐渐发展成人们心中的护法神。

面对大量且分散的史料,田老师采用“群体传记学”(prosopography)的方法,通过创建数据库,将地方志、碑文、文集、志怪小说等相关史料纳入其中。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信仰分布与文学流传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同时,由于统计数据较多,即便某一处有错误,也不会影响整体结论。通过两幅关公崇拜的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信仰传播的地区性、人口与庙宇比率的地区性等重要问题。根据数据库,我们还可以梳理关公崇拜的传播速度,进而提出佛教型传播、道教型传播等解释。最后,田老师谈到信仰中的人神化和社会组织的构建。人神具有人的名字,但不见得有人身。包括关公在内,人神具有移动性,能够帮助特定的团体,为地方共同体提供自我组织的核心。对人神的祭祀活动,则可以让地方社会在农村以上或以外发展出新的组织。

在交流互动环节,田老师围绕道教的精英化、“共同体”概念以及关公信仰如何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构建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田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为大家做出专业详细的回答,对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帮助。

最后,闫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如何在成果丰硕的已有研究中提炼出新的角度,是田老师今天讲座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从创意产生到研究成果的呈现,田老师的关公研究积淀多年,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同时,田老师采用的计量分析、建立小型数据库等研究方法,对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字:韩金朔

图片:韩金朔

审核:闫爱萍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