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河汾有约:第二期青年学者沙龙成功举办——“乾嘉考史三大家”经典序列的生成与流变
2025-04-26

2025年4月25日晚,“河汾有约:山西大学中国古代史青年学者沙龙”第二期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楼322教室顺利举办。本次学术活动以“‘乾嘉考史三大家’经典序列的生成与流变”为主题,由佛山大学单磊副教授主讲,山西大学乔松林副教授主持,杨永康教授评议。文学院韩李良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刘兵副教授、刘勇老师、李琰老师、段彬老师、谢守华老师及古代史硕博生共同参与此次沙龙。

单磊副教授通过“乾嘉考史三大家”经典序列的生成与流变研究,聚焦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三位清代史家及其代表作《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形成的学术群体并称,探讨了这一经典序列的构建逻辑与历史脉络;以“经典序列”概念为核心,强调其作为共识性、有序性、典范性知识系统的生成机制,揭示“人”在知识生产中的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史家群体并称背后的学术评价与时代互动。单磊老师首先追溯“王钱”并称的早期生成,指出王鸣盛与钱大昕因科第、仕途、治学路径的共性形成学术同盟,早期排序以非学术因素主导。随着乾嘉学术发展,钱大昕的史学成就逐渐超越王鸣盛,官方文献通过“钦定”排序推动“钱王”位次反转,反映学术评价从人际关联转向成就导向。此后,赵翼凭借《廿二史札记》的史学批判意识与“历史盛衰论”的预判性突破,打破“王钱”二元结构,经周中孚等民间学者首倡“三家”说,最终在晚清学术实践中完成“钱王赵”序列的共识化。这一序列的生成路径遵循“2+1=3”的必然逻辑,既因“王钱”并称过于稳固难以拆分,又需满足“乾嘉·正史·通考·典范”四重条件。赵翼的加入得益于其著作的批判性特质与时代学风转向的契合,而洪颐煊等潜在竞争者因学术创新不足未能破局,凸显“物竞天择”的学术生态。研究同时驳斥“对冲西学”说,指出“三家”序列的构建基本沿传统学术话语权转移路径完成,与西学冲击无直接关联,梁启超等近代学者仅强化而非重构此序列。单磊老师强调,经典序列的形成是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既依赖学者个体突破,又受制于学术评价机制与时代语境。这一过程不仅映射乾嘉至民国史学批评的演进逻辑,也为反思知识生产的经典化、群体构建的能动性提供了微观案例,揭示史学史研究中“历史学家亦是历史创造者”的深层命题。

评议环节,杨永康教授首先充分肯定论文在时段划分与史学脉络梳理方面的严谨性,他强调赵翼的史学特质更趋近现代史家,建议深化对梁启超学术判断的考察,并回归三大家著作的学术质量本体论分析,同时强调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段彬老师关注“经典序列”概念的跨学科属性,提出需厘清“并称”与“序列”的理论分野,同时探讨学术共同体概念的应用空间。谢守华老师肯定知识史方法对史学史研究的启发,认为赵翼与章学诚的学术关联值得深入挖掘,并提议关注现代学者对三大家学术理念的继承脉络。刘兵教授认可研究整体思路,建议在解构经典序列生成机制时适度调整论证框架以增强严谨性。

学术主持人乔松林副教授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评议围绕经典序列的建构逻辑、跨学科方法适配性及史学评价客观性等核心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文献深化与理论优化的具体路径,本次学术沙龙对促进青年学者对话有积极作用。

最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河汾有约第二期青年学者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文字:王皓东,赵栋廷

图片:王皓东

审核:谢守华

二审:刘改芳

三审:向晋卫